Peikie的日本職場社會學

福岡在住台湾人。九大芸術工学府から卒業、九州地域活性化に取り組んで、九州旅行、文化、生活情報を発信します。台湾人の目線から日本の面白いところを伝いたいと思います。在日台灣人,福岡在住,紀錄日本職場各種不可思議。

日本教育環境的余白(よはく)

我,土生土長的台灣藝術與教育下,成為平面設計師,就算是念設計畢業,平面設計多半是自學,而當時台灣正流行著日本的各式各樣設計,當然包括了建築設計、平面設計、藝術。當時對於此類設計非常著迷,總是翻閱很多日本的書籍,知道日本在藝術上或設計上,留的余白非常多,懞懂的我只覺得這樣很好看,殊不知,徹底影響我是在留日之後。


留學日本之後,在藝術上的琢磨與日本人教授的對談時間更是拉長,日本習慣對一件事情花許多時間去反覆思考,思考出多種方案後,思考出最恰當的結果再執行,思考到在場的每位日本人都投出「贊成」一票,才能執行方案。可以稱作「小心翼翼」,但若是大雑把(おおざっぱ・所有事情都用大概約略來思考)的人而言,未免太過謹慎太過小心太過細心,相反對大而化之的他們而言會很痛苦。而日本為了讓觀賞者或閱讀者更容易注目到焦點,就會使用許多的余白(中文稱為留白)。不只應用在設計或藝術上,在日本的茶道與花道、在工作或是在人與人的距離,也有大部分的余白空間。
f:id:peikie:20180225010537j:image

在平面設計上(海報或網站),日本這國家在世界聞名的除了擁有(可愛)的特徵,通常在設計上的琢磨,也來自於自古花道與茶道的影響非常之大,留白留的非常多,留白讓人有喘息與想像的空間,留白更讓人注意的焦點,甚至引誘你去關注焦點,一直強調「留白」是由於在身心上我感受不到台灣願意給留白一個機會。說台灣,不如說是從我以前在職場上經歷的各種設計經驗,在台灣的各種環境,感受不到台灣人願意給對方一個「留白」的可能。


在職場上,還記得我以前在台灣的(數位)老闆們,在非設計的專業下,老是想干涉一位設計師該怎麼做?一張海報的草稿交出去,往往因為老人家的老花眼,會說「字再大一點」、「這空白的地方找個圖補上」、「這空白處還可以再放些文字」,總之是把一個僅有的空間撐好撐滿撐到畫面之外。無法接受「空空」的(space)。彷彿這樣就會導致心上有個破洞。


在一般場合上,台灣隔壁的阿婆總是會把一些話說完、說滿、說到盡頭、說到絕路。一開口就問你:「在日本工作很好吼?一個月薪水多少?」問這些得到的結果,有一些可能性,破壞了自己與對方的關係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「余白」是為了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,這是日本社會空氣裡的氛圍,你說這種是冷淡是漠不關心也行,但是「余白」讓人覺得舒服、讓人得以喘一口氣。


「余白」無法在一天兩天造成,當然「美感」也是。也並非台灣需要一直追求所謂的「日本風格」,但不得不說,余白是日本最貼切的形容詞。日本有句話叫做「侘び寂び」(わびさび),是來到日本之後,在藝術造型課中學到的形容詞,一直深深迴盪在心裡,中文裡找不到適合貼切的字句(若有,請告訴我),是指美的意識之一,這原本是兩個字分開,而最後合在一起的一個形容詞,是指一種貧乏粗糙且不足的意識,常表現在日本庭園裡的枯山水,一種古舊,一種石頭上長滿了生苔卻擺放在和室的茶室裡面,空空如也,卻感受滿滿的氛圍。


因為覺得不足才一直找東西來填滿,但日本某方面卻追求「空」的精神。